当前位置:五米高考 >河北高考 >河北高考试题 >河北语文试题 >正文

河北省邯郸市2022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05-17

  邯郸市2022届高三模拟考试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从题材与形式上来分析,我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与西方的艺术歌曲之间存在共同之处,两者都是通过诗词的形式来表现作者的情感与意境。而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古诗词主要是通过吟诵的方式进行演唱,本身就具有韵律与节奏感,音乐主要是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因此我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领域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传承的范围也比较广泛。
我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是有相应技巧的。在演唱歌曲时,要对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底蕴有深刻的了解,除此之外还需要了解曲调的不同风格。
中西合璧风格。这一类型的古典诗词歌曲,是在近现代时诞生的,作曲家主要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作曲方式,结合优美的音乐旋律,将古诗词所描绘的人物与景色,以及作者在创作时的内心情感表现出来。在近现代历史上,这样类型的作品有很多,比如《梅花引》《满江红》等。“中西合璧”类演唱风格的古典诗词歌曲,不仅融合了西方艺术歌曲的创作方式,同时还借鉴参考了传统民族音乐特色,使得歌曲既有古典雅韵之感,又有民族的特色。 
古曲风格。这一类型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主要是通过对古代留存下来的乐谱进行现代化的改编,使其形成歌曲作品,它的诗词与音乐旋律都是古代人创作的。我国出现的第一部古曲风格艺术歌曲集就是《诗经》,并且这些歌也是古曲风格艺术歌曲中的代表作品。这些歌曲以古代的歌词曲调和音乐旋律为主体,是我国最早形成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这些古曲,一般都是以古琴作为伴奏的乐器,并且都是一个字匹配一个音调,来进行填词创作和演唱的。演唱的形式也是以吟诵为主。古琴的音色与古诗词的吟诵结合起来,让听众听起来就像是在诉说作者的内心情感一般,曲调比较倾向于平稳、悠扬、娴静,带给听众一种清新、舒缓、引人入胜的感受,比如作品《凤求凰》等。
戏曲风格。这类风格的艺术歌曲,在我国古典诗词歌曲中属于一种比较独特、别致的乐曲类型,它是将传统曲调与戏曲的唱腔进行结合,不仅具有艺术歌曲的抒情感,也有戏曲独特的腔体共鸣与曲调韵味。戏曲风格的古典诗词歌曲种类十分多,比如《七律·送瘟神》,这是一首昆曲风格的艺术歌曲;还有《卜算子·咏梅》,这是一首京剧风格的艺术歌曲,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艺术歌曲作品。
现代风格。这一类型的古典诗词音乐作品,主要是在歌词上选用古诗词,而在作曲上以现代乐曲风格为主,将这两者结合之后,就得到了现代风格的古典诗词音乐作品。
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一种特色鲜明、风格多元的音乐形式,是我国诗词文化与音乐文化融合的瑰宝。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体裁新颖,风格独特。演唱古典诗词歌曲不仅能够有效展现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也能够让我们对中国的发展历史与文明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最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对我们的品德以及审美观念进行熏陶与提升,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染力。
(摘编自王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技巧与特征》)
    材料二:
中国艺术歌曲与其他歌曲的最明显差别便是以高水准中文诗词为歌词。中国诗词与歌词的最本质差异主要在于前者有完整的意象结构和意境美分类,而后者则没有具体的意象、意境的概念和要求。比如在七言绝句《枫桥夜泊》中,诗人明明要表现的是一缕乡愁,但却并不会直白地表现出自己的情绪,而是将乡愁寄托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姑苏城、寒山寺、客船等一连串并列排列的景物意象结构之中,从而营造出一种冲淡、无我的意境之美。反观抒情歌曲(如《我的祖国妈妈》),其中既没有寓情于景的意象单位,也没有典型的意象结构,这样的歌词也不包含和隶属于任何一种意境之美,有的只是直白的情感宣泄和表现。
中国艺术歌曲中的伴奏具有与人声旋律同等的音乐表现力,其与人声旋律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也是中国艺术歌曲的最核心审美规定之一,而抒情歌曲和其他类型歌曲则没有这种硬性的要求。如艺术歌曲《大江东去》中的钢琴伴奏在和声、音型、强弱以及色彩上,都十分丰富,富于对比和变化性,同时也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及表现力;而抒情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钢琴伴奏的和声、音型、变化和对比都相对单一、浅白,在音乐表现上也基本属于从属地位。
中国艺术歌曲与抒情歌曲及其他类型歌曲之间,在演唱表现方式上的差别就在于前者为含蓄、内敛,后者为直白、外向,这是中国诗词的审美特质所决定的。在中国诗词中,最忌“浅、白、直、露”,而以含蓄内敛为核心审美准则。这也自然会直接影响到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表现方式和风格。即使是《大江东去》这样的属于典型雄浑意境美的歌曲,演唱者也不能将情绪表现得过于夸张,而像明显属于冲淡意境美范畴的《花非花》《枫桥夜泊》等歌曲,在演唱情绪表现上就要更加内敛、含蓄、深沉。抒情歌曲则不受中国古诗词意境美审美原则的束缚,大多在情感表现上十分直接、大开大合。
(摘编自胡东冶《溯源与省思——中国艺术歌曲概念之厘清与界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与西方的艺术歌曲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于它的独特之处。
B.我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讲究一定技巧,需要对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底蕴有深刻了解。
C.我国艺术歌曲与抒情歌曲的最明显差别便是有高水准的歌词,而抒情歌曲不具备。
D.我国艺术歌曲在演唱上讲究含蓄、内敛,而其他类型的歌曲却表现为直白、外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是我国古典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受它影响,融合唱腔,戏曲风格类型得以产生。
 
B.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又呈递进形式,并通过一些生动的歌曲例子进行说理。
C.《枫桥夜泊》和《我的祖国妈妈》虽是两首风格不同的歌曲,但它们都含有抒情的成分。
D.如果修改《我和我的祖国》钢琴伴奏的音型、变化等各项内容,也可达到艺术歌曲的效果。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艺术歌曲的一项是(3分)
A.肖战和那英合唱的《少年行》(唐·王维)
B.蔡国庆和蔡轩正合唱的《诫子书》(蜀汉·诸葛亮)
C.陈力和余少群合唱的《枉凝眉》(清·曹雪芹)
D.杨洪基和王晰合唱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明·杨慎)
4.材料一和材料二围绕“中国艺术歌曲”谈了各自的艺术见解,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5.《大江东去》到了高潮“樯橹灰飞烟灭”时,先以伴奏力度的增强达到情绪爆发的音乐效果,而后在最后一个字上,又采用声音延长的方式达到“留白”效果。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萨赫勒荒原  朱山坡
不知道睡了多久。我是被萨哈又一个急刹车惊醒的。当我睁开眼睛时,看到车头前站着一个身材高瘦的黑男。他双手张开,拦住了车的去路。
我大吃一惊,以为碰到劫匪了。在尼亚美的时候已经被告知,近年来由于旱灾,尼日尔遭遇了大饥荒,疾病盛行,饿死、病死的人随处可见,人们求生的欲望超过了对法律和戒条的敬畏。
萨哈倒很镇定,伸出头去,朝那个黑人质问说:“尼可,你要干吗?”
尼可穿着一件灰白相间的衬衣和一条白色的中裤,赤着的脚脏得黑乎乎的,是一张温顺老实的脸。
萨哈说:“祖母还好吗?”
尼可说:“情况很不好!本来她快要不行了,一听说郭医生得病,她又活过来了。”
“你回去告诉祖母,郭医生的病已经好了。没事了。过段日子他又会回来的。”萨哈对尼可说。貌似老实的萨哈说起谎来竟然一气呵成,毫无障碍。
“真的吗?”尼可盯着父亲的脸问。
“是真的。尼亚美的中国医生很厉害,把他的病治好了。”萨哈说,“世界上没有中国医生治不好的病。”
尼可很高兴,竟然手舞足蹈起来。萨哈突然变得有些悲伤,转过身来,不让尼可看到他的神色,朝着远方看了一眼,不经意地发出一声叹息。
“太好了,祖母可以放心了。”尼可兴奋地说,像孩子一样向我们挥手告别。
萨哈重新出发,但刚走出十几米,他又停了下来,跳下车,往回跑。我也看到了,身后的尼可瘫倒在路边!
职业的直觉和惯性让我赶紧跳下车,向尼可直奔过去。
萨哈扶着尼可坐起来,问他:“怎么回事?”
“我饿。我感觉我快饿死了。”尼可说,“我在这里等你们两天两夜了。我以为天上会给我掉下一块粟饼,但连一滴露珠也没有。”
我摸了一下尼可的额头,好烫啊,而且他的身子在颤抖,还在流鼻涕。
“他没有什么问题,只是饿了。”萨哈轻轻推开我,轻描淡写地说。
我返回车上,从我的挎包里取出一块黑麦面包、一罐上海产的炼乳,跑到尼可跟前,塞给他。尼可端详着炼乳,双手震颤了几下。
“喝吧,是好东西。”我催促尼可。至少它能迅速补充能量。
但萨哈阻止了尼可打开炼乳,从自己的衣袋里掏出半块粟饼,正是午饭吃剩的那半块,送到尼可的嘴里。
但尼可盯着我手里的炼乳,眼睛里充满了强烈的渴望,“能送给我吗?”尼可羞怯地问我。
他怕我拒绝,赶紧补充说:“我想让祖母尝尝。我发誓,她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东西。我不会动它,我只给她尝。”
不顾萨哈严肃的反对,我答应尼可说,可以。
尼可似乎一下子恢复了力量,从萨哈怀里站起来,举着炼乳,向我表示感谢。
萨哈推着我回到车上,继续前行。为了把刚才耽误的时间抢回来,他把车开到了最快。车子朝着太阳滑落的方向飞驰。几只乌鸦盘旋在车的上空,不断发出饥饿的喊叫,不像是保驾护航。我突然想起刚才尼可脸额发烫,身子发抖。我那时以为只是他在烈日下晒了那么久,饥渴到了极点才那样的。但职业的直觉和敏感让我醒悟过来,我猛叫了一声:“停车!”
萨哈下意识地刹住了车,疑惑地看着我。我说:“掉头!”
“为什么?”萨哈对我命令式的语气有点儿不满。
“我们回去看看尼可。”我说,“我怀疑他患上了疟疾。”萨哈没有马上掉头,脸上也没有震惊和焦急之色。
“疟疾很危险。会死人的。”我说。我第一次到非洲,经验还是不足,敏感性也不够,我为刚才自己的疏忽大意感到羞愧。如果老郭在,他肯定又会把我骂得狗血喷头。
萨哈重新启动了车。但他没有掉头,而是继续往前开。
我提高嗓门再次要求他:“尼可很危险,我是医生,我请你立即掉头救人!”
萨哈沉默了一会儿才平静地回答我说:“我知道尼可很危险。经验已经告诉我,他就是患病了。他只是患病而已。但天黑之前我们必须赶到津德尔驻地!”
我明白。萨哈说的是对的,但我不能见死不救。掉头回去,我能给尼可治疗,给他打一针,给他几片药物,耽误不了多少时间。救人比按时抵达更重要吧?
“在萨赫勒荒原,死并不可怕,好人死后能上天堂。”萨哈说,“你应该看得出来,尼可是一个好人。老郭也是。”
看萨哈的表情,他是认真的。没有商量的余地。他的脚没有松开油门。
“日落之前我们必须赶到驻地。”萨哈说,“他们等着药物救人。”
天色慢慢暗淡下来。我忍不住回头看,但飞扬的尘土遮住了一切。
地平线在遥远的前方……
                                                          (有删改)
[注]小说故事背景:非洲津德尔地区医疗队的中国援非医生老郭突然病倒身亡,“我”临危受命,接替老郭进驻医疗队。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以尼可的突然出现来设置悬念,同时借助于我对尼可身份的猜测,巧妙地交代了尼日尔的社会环境。
B.“世界上没有中国医生治不好的病。”这句话肯定了援非医疗队在当地救治病人的成效,表达了对中国医生的信任。
C.“我以为天上会给我掉下一块粟饼,但连一滴露珠也没有。”尼可的语言看似轻松诙谐,但却难掩背后的心酸。
D.“死并不可怕,好人死后能上天堂。”这句话表现出萨赫勒荒原上人们对于生存的绝望,只能寄托于虚妄的天堂。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医生与老祖母之间的故事文中虽未直接提及,但通过尼可的语言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老祖母对郭医生的牵挂和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B.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他肯定又会把我骂得狗血喷头”的心理描写,表现出老郭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我的严格要求。
C.“萨哈轻轻推开我”,此处的细节描写表明萨哈凭借经验已经意识到尼可可能得了疟疾,与下文“脸上也没有震惊和焦急之色”前后呼应。
D.本文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事,并运用大量的对话描写,从冷静的旁观者的角度刻画了萨哈、尼可等鲜活的人物,语言沉郁而略带伤感。
8.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塑造“萨哈”这一人物,请简要分析这一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
9.本文作者朱山坡曾说过“短篇小说虽短,但呈现的格局一定要高、要开阔”,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显德三年,正月,庚子,帝下诏亲征淮南。李觳攻寿州,久不克。唐刘彦贞引兵救之,以战舰数百艘趣正阳。李觳畏之,退保正阳。帝至陈州,亟遣李重进引兵趣淮上。刘彦贞素骄贵,无才略,不习兵,所历藩镇,专为贪暴,积财巨亿,以赂权要,由是魏岑等争誉之,故周师至,唐主首用之。闻李觳退,喜,引兵直抵正阳,旌旗辎重数百里。李重进度淮,逆战于正阳东,大破之,斩彦贞。帝至永宁镇谓侍臣曰闻寿州围解农民多归村落今闻大军至必复入城怜其聚为饿殍宜先遣使存抚各令安业 唐兵万余人维舟于淮,营于涂山之下。庚申,帝命太祖皇帝赵匡胤击之,太祖皇帝遣百余骑薄其营而伪遁,伏兵邀之,大败唐兵于涡口,斩其都监何延锡等,夺战舰五十余艘。二月,戊辰,上命太祖皇帝倍道袭清流关。皇甫晖等陈于山下,方与前锋战,太祖皇帝引兵出山后,晖等大惊,走入滁州。太祖皇帝跃马麾兵涉水,直抵城下。晖曰:“人各为其主,愿容成列而战。”太祖皇帝笑而许之。晖整众而出,太祖皇帝拥马颈突陈而入,大呼曰:“吾止取皇甫晖,他人非吾敌也!”手剑击晖,中脑,生擒之,遂克滁州。唐主使李德明、孙晟言于上,请去帝号,割六州之地,仍岁输金帛百万以求罢兵。上以淮南之地已半为周有,诸将捷奏日至,欲尽得江北之地,不许。唐齐王景达将兵二万自瓜步济江,距六合二十余里,设栅不进。诸将欲击之,太祖皇帝曰:“彼设栅自固,惧我也。今吾众不满二千,若往击之,则彼见吾众寡矣;不如俟其来而击之,破之必矣!”居数日,唐出兵趣六合,太祖皇帝奋击,大破之,杀获近五千人,余众尚万余,走渡江,争舟溺死者甚众,于是唐之精卒尽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周世宗征伐淮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至永宁镇/谓侍臣曰/闻寿州围解农民/多归村落/今闻大军至/必复入城/怜其聚为饿殍/宜先遣使存抚/各令安业/
B.帝至永宁镇/谓侍臣曰/闻寿州围解/农民多归村落/今闻大军至/必复入城/怜其聚为/饿殍宜先遣使存抚/各令安业/
C.帝至永宁镇/谓侍臣曰/闻寿州围解农民/多归村落/今闻大军至/必复入城/怜其聚为/饿殍宜先遣使存抚/各令安业/
D.帝至永宁镇/谓侍臣曰/闻寿州围解/农民多归村落/今闻大军至/必复入城/怜其聚为饿殍/宜先遣使存抚/各令安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藩镇,是唐朝中后期开始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
B.辎重,是指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后扩用于社会方面。
C.六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六州泛指其中六州;亦指六个州郡。文中指前者。
D.岁输,指每年运送到京师或指定地点的贡赋,多为粮米、金帛等重要物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世宗率兵攻打淮南,派李觳攻打寿州,久攻不下时,南唐援兵又至,周世宗派李重进带兵渡过淮河在正阳东大破刘军。
B.为了打败南唐敌军,赵匡胤巧设妙计,引诱敌兵来追,然后再用伏兵,在涡口大败敌兵,斩杀敌将,夺得战舰。
C.赵匡胤率兵进攻滁州,皇甫晖撤入城中,希望排成阵列再战,赵匡胤笑着同意,待其出城后,拥马冲入敌阵,生擒皇甫晖。
D.唐军出兵赶往六合,赵匡胤带兵出击,大破唐军,杀敌接近五千,剩下的万余人逃跑渡江,为争船又淹死很多,南唐精兵消耗殆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皇甫晖等陈于山下,方与前锋战,太祖皇帝引兵出山后,晖等大惊,走入滁州。
(2)上以淮南之地已半为周有,诸将捷奏日至,欲尽得江北之地,不许。
14.诸将想攻打南唐齐王李景达,太祖皇帝赵匡胤却不同意,为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   白居易
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
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
暮年逋客①恨,浮世谪仙悲。
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
文场供②秀句,乐府待新词。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注]①逋(bū)客:隐居或无官失意的人。②供:供奉,即传诵之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前四句客观地叙述了李白和杜甫两位伟大诗人生逢乱世、仕途多艰、到处流离的生活状况。
B.五六句以极精练的诗句,概括了李白、杜甫一生的不幸遭遇。一“恨”,一“悲”,着力表现二人抱负不得实现的痛苦心情。
C.七八句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李杜诗歌成就及其影响,表达了对两位诗人的仰慕之情。
D.全诗读其诗,思其人,感其遇,既感叹、同情李杜二人人生境遇,又庆幸他们创作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篇。
16.有人认为本诗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文学创作的某些规律,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不仅描述了居住环境的恶劣,还借乡野音乐的粗俗表达自己精神生活匮乏的句子是“             ?              ”。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狐皮外衣和锦缎被子也难以御寒,来侧面烘托天气寒冷的句子是“            ,              ”。
(3)古诗词中,作者往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来寄寓情感。其中,三国人物故事就经常被引用,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更新,美颜滤镜成为影视剧调节色调、提升画面呈现效果的“利器”。于是,随着美颜滤镜的普及和过度使用,负面效果才显现出来。部分创作者想以厚重滤镜和夸张美颜追求画面的精致质感,却使演员妆容没有皱纹、斑点、毛孔,甚至连面部微表情也不见了,使观众看不到其表演的情绪和层次。有的作品中,服装干净整洁,即使经历 ▲   也一尘不染,看不到生活的痕迹,画面失真,让观众产生“跳戏”之感。还有的创作者把过度美颜和厚重滤镜当成拯救其低劣艺术质量的“捷径”。所谓前期   ▲   ,后期滤镜来救,结果反而   ▲   ,更增加了几分虚假感。
从本质上看,使用滤镜只是一项辅助工作,不可   ▲   。创作者在学习应用高科技时,需在善用和滥用之间把握好尺度。一切为作品的艺术质量服务,为形成正向审美导向服务。唯有如此,影视剧才能呈现出更加充沛丰盈、富有生机的景象。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颠沛流离  偷工减料  欲盖弥彰  鹊巢鸠占
B.漂泊不定 偷工减料  瞒天过海  鹊巢鸠占
C.颠沛流离  粗制滥造  欲盖弥彰  喧宾夺主
D.漂泊不定  粗制滥造  瞒天过海  喧宾夺主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于是,随着美颜滤镜的普及和过度使用,负面效果开始显现出来。
B.然而,随着美颜滤镜的普及乃至过度使用,负面效果开始显现出来。
C.于是,随着美颜滤镜的普及乃至过度使用,负面效果才显现出来。
D.然而,随着美颜滤镜的普及和过度使用,负面效果才显现出来。
20.请结合文本内容,给过度使用美颜滤镜的创作者提出三点建议,要求使用否定句,表达简洁流畅,每句不超过20个字。(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①   。创造性转化是指对古代诗歌经典的研究、阐释、诵读、学习与运用,是“照着说”,是“盘活存量”;而创新性发展则是指当代诗词创作与研究、传播运用,则是“接着写”,是“扩大增量”。当然,  ②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间是“互文”的关系。
历代经典诗歌艺术具有丰富的内涵,(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治学三境界的总结,就是通过对古代词的解读而进行再创作,   ③   ,并且获得创新性发展。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传承古代诗歌经典,不仅需要一代代读者赋予诗歌以时代的新意,获得常读常新的效果,更需要予以深入解读。
B.传承古代诗歌经典,不仅需要一代代读者赋予诗歌以时代的新意,更要予以深入解读,获得常读常新的效果。
C.传承古代诗歌经典,不仅需要一代代读者予以深入解读,获得常读常新的效果,更需要赋予诗歌以时代的新意。
D.传承古代诗歌经典,不仅需要一代代读者予以深入解读,更需要赋予诗歌以时代的新意,获得常读常新的效果。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曾有许多改变人类生活的伟大发明,后来他认为这个世界上再没有可发明的东西了,就自满起来,他曾经对他的手下人说:“不要给我提任何意见!”因此,爱迪生的晚年就很少有创造发明。
②冬奥会拉下帷幕,在我们对赛事津津乐道的时候,获得一金一银的苏翊鸣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在达到这个体育高峰之后,追求另一座高峰,拟报考清华大学。
两则材料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解析】“中国艺术歌曲与其他歌曲的最明显差别便是以高水准中文诗词为歌词”,而不是“高水准的歌词”。

2.C【解析】A无中生有。是我国艺术歌曲受到戏曲的影响,才产生了“戏曲风格”。B判断错误。主体部分呈“并列式”结构。D条件不充分。即使再修改,它也只能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相似,然而因“歌词”不是“古典诗词”,将永远达不到艺术歌曲的效果。

3.B【解析】根据中国艺术歌曲的定义,被唱的歌词应该是中国古典诗词,而《诫子书》不是古典诗词。

4.①材料一侧重论述中西艺术歌曲的不同,以及分析我国艺术歌曲的各种风格。②材料二侧重从歌词、伴奏、演唱表现方式三个方面比较中国艺术歌曲与其他歌曲的不同。(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①意境上,“樯橹灰飞烟灭”突出了歌词“雄浑”的意境美。②伴奏上,“力度增强”“情绪爆发”与“声音延长的方式”形成对比变化,突出了伴奏具有与人声旋律同等的音乐表现力。③演唱表现方式上,“留白”突出了中国诗词“含蓄、内敛”的审美特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D【解析】“这句话表现出萨赫勒荒原上人们对于生存的绝望”理解有误,此处写出了荒原上人们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生存的艰难,更表现出了对像老郭一样的善良者的赞美。

7.D【解析】“从冷静的旁观者的角度”理解有误,小说中的“我”是事件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但并不是“冷静的旁观者”。

8.①萨哈意识到尼可得疟疾后仍把他抛下并拒绝“我”要救治尼可的请求,显得萨哈十分冷漠、无情无义;到最后“我”才意识到他并非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要把“我”赶快拉到驻地,救治更多的病人。②有力地突出了萨哈心怀大义、大公无私的人物形象,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短”主要指短篇小说篇幅短,格局“高”与“开阔”指小说的主题立意深广,用较少的文字表达深广的主题。(2分)②体现了医者大义与人性关爱。老郭和“我”放弃国内优渥的环境参加援非医疗活动,参与救助当地百姓,老郭甚至为此牺牲。③体现了生命的苦难与坚韧。文中对当地生活的描述和萨哈面对苦难生活的选择,体现了生命的艰难和人类面对艰难的勇气与坚韧。④体现了中非人民之间超越国界与文化的深厚情谊,勾勒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图景。(②③④对主题的解读,任意两点即可,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D【解析】帝至永宁镇,谓侍臣曰:“闻寿州围解,农民多归村落,今闻大军至,必复入城。怜其聚为饿殍,宜先遣使存抚,各令安业。”

11.C【解析】“文中指前者”错,应为“后者”。

12.C【解析】“皇甫晖”是在赵匡胤攻打滁州城之前进城的,时间顺序错误。

13.(1)皇甫晖等在山下列阵,正和前锋作战时,赵匡胤带兵从山后出来,皇甫晖等大惊,逃跑进入滁州。(“陈”,“出山后”状语后置,“走”,各1分,句意1分)

(2)世宗认为淮南之地一半已经归属于周所有,诸将的捷报每天都不断地送来,想要得到所有江北的土地,不肯答应罢兵。(“以”“日”和“尽得”各1分,句意1分)

14.①敌众我寡,不想让敌军发现自己兵力;②想要等敌军进攻时再出战打败他们。(一点1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显德三年(956年)正月庚子,世宗下诏亲征淮南。李觳攻打寿州,很久攻不下来。南唐刘彦贞带兵支援,率数百艘战舰开往正阳。李觳担心,退保正阳。世宗到达陈州,立刻派李重进带兵赶往淮上。刘彦贞向来骄贵,没有什么才能,不会打仗,在历次藩镇任上肆意贪污,积累了巨亿资财,用来贿赂权贵,因此魏岑等人争相称赞,所以周军入侵,唐主第一个就想起来用他了。刘彦贞听说李觳后退,大喜,带兵直抵正阳,旌旗辎重绵延数百里。李重进渡过淮河,在正阳东迎战刘彦贞,大破刘军,斩杀刘彦贞。世宗到达永宁镇,对侍臣说:“听说寿州解围,农民大多回村落去了,如今听说大军到了,必定再次入城。可怜他们聚到城中就会饿死,还是应该先派人存问安抚,让他们各安其业。”唐兵万余人在淮河边系船停泊,在涂山下扎营。庚申,世宗命赵匡胤攻打他们。赵匡胤派出百余骑兵靠近他们的营地然后假装逃走,引唐兵来追,事先则设下了伏兵,在涡口大败唐兵,斩杀都监何延锡等人,夺得战舰五十余艘。二月戊辰,世宗命赵匡胤兼程往袭清流关。皇甫晖等在山下列阵,正和前锋作战时,赵匡胤带兵从山后出来,皇甫晖等大惊,逃跑进入滁州。赵匡胤骑马指挥士兵渡河,直抵城下。皇甫晖说:“人各为其主,希望你可以让我排成阵列再战。”赵匡胤笑着答应了。皇甫晖整好军队率众而出,赵匡胤抓住马颈突然驰入军阵,大喊道:“我只要取皇甫晖,别人不是我的对手。”手持剑击中皇甫晖的头部,生擒了他,于是滁州平定。唐主派李德明、孙晟来见世宗,提出自己去除帝号,割让六州之地给后周,每年还送金帛百万以求罢兵。世宗认为淮南之地一半已经归属于周所有,诸将的捷报每天都不断地送来,想要得到所有江北的土地,不肯答应罢兵。唐齐王李景达率领二万兵从瓜步渡江,在离六合二十余里的地方设置栅栏防守,不再前进。后周诸将想要出战,赵匡胤说:“敌人设栅自固是害怕我们。如今我们的军队不满二千,如果出击,敌军就会发现我们真正的军力;不如等他们来进攻的时候再出战,一定能够打败他们!”过了几天,唐军出兵往六合,赵匡胤带兵奋力出击,大破唐军,杀获将近五千人,南唐军剩下的万余人逃跑渡江,为了争船又淹死了很多,这样一来,南唐的精兵就消耗得差不多了。

15.C【解析】“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错,没有使用“夸张”手法。

16.①“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许多诗人正是因为抱负不得施展,有了坎坷的生活际遇,才创作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篇。②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的出现,都是“天意”,是时代的产物。③人民对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充满喜爱和期待。④经典的作品往往可以经受时间和空间的检验,经久不衰,广为流传。(每点3分,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17.(1)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2)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3)示例: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18.C 【解析】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漂泊不定:比喻东奔西走,生活不安定。根据原文意思,生活艰难才很难保持衣饰整洁,故用“颠沛流离”。

偷工减料:原指商人为了牟取暴利而暗中降低产品质量,削减工料。现也指做事图省事,马虎敷衍。粗制滥造:指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根据原文意思,在影视剧制作过程中并没有刻意要去偷工减料,只是态度不认真不负责任,偷工减料的后果并非单单滤镜可以拯救。故用“粗制滥造”。

欲盖弥彰: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瞒天过海:比喻用伪装来瞒哄对方,偷偷地行动。根据文本意思,用滤镜是为了遮掩一些不精致的地方,但过度使用滤镜适得其反,故用“欲盖弥彰”。

喧宾夺主:比喻客人占了主人的地位或外来的、次要的事物侵占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鹊巢鸠占: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产业等。根据前一句可知滤镜使用只是次要作用,主次已经分明,故用“喧宾夺主”。

19.B【解析】文段第一句说的是美颜滤镜的好处,第二句说其有负面效果,两句应为转折关系,故用“然而”;“美颜滤镜的普及”和“过度使用”之间应为递进关系,“和”为并列关系,故用“乃至”;“负面效果才显现出来”是条件复句中的结果句,但前半句并非产生这一结果的条件,搭配不当。

20.①不能用美颜滤镜单纯追求画面的精致感;②不能依赖美颜滤镜来拯救作品的低劣质量;③不能把滤镜这个辅助工作当作主要工作。(答对1点得2分,2点得4分,3点得5分,不是否定句不得分)

21.D【解析】“予以解读”是必由之路,是首先需要做的;“赋予诗歌以时代的新意”是创造性转化的方法,“获得常读常新的效果”是目的也是结果。故选D。

22.①二者内涵并不相同 ②这两方面并不是截然对立的 ③从而使诗词获得创造性转化

23.【写作指导】这是一道以两则材料为组合的材料作文。材料一主要叙述的是“爱迪生晚年不再有发明创造”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自我满足”“学习如果不能持之以恒,那么将止步不前”,从反面论证了“追求无止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材料二是冬奥会冠军苏翊鸣获得金牌后不甘止步,向生活发起了新的“冲锋”——拟报清华大学。虽然我们不知道这样做的结果如何,但是他达到高峰后,再次向新的高峰攀登的精神却同样启示我们“追求无止境”“学不可以已”。

综合两则材料的论述,可知两则材料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告诉了我们“永不满足”“学习贵在坚持”的观点。因此,作文可围绕“追求无止境”或“学不可以已”这样的核心观点,或正面立论,或反面驳论,或边破边立,破立结合。

点击查看 河北语文试题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