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米高考 >山东高考 >山东大学介绍 >山东大学点评 >

2025年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录取规则及专业设置 录取结果一般几天出来

时间: 山东 大学点评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录取规则: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录取规则

第五章 录取规则
第九条 根据教育部和各省招生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的要求,严格遵守高校招生“十严禁” “30个不得”等工作禁令,建立健全过程透明、程序公正、管理规范、监督有效的录取工作机制。学院招生工作在考生德、智、体等方面综合考评基础上,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取。
1.录取工作实行“学校负责、省级招生主管部门监督”的办法,根据已公布的招生计划,按照各省教育主管部门确定的录取批次、投档原则及投档比例开展招生录取工作。
2.对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 的录取原则,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对未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按照“志愿优先,从高分到低分录取”的录取原则,先录取第一志愿报考本校的考生,第一志愿投档考生不足时,再录取后续志愿考生。
3.山东省夏季考试招生考生根据“专业+学校”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录取,即对所有进档考生按专业招生计划数及专业选考科目要求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录取后对未完成计划的专业,进行后续志愿录取。
4.外语语种设限:根据学院专业设置及要求,招收考生的外语语种不限。学校在招生录取和安排专业时,相同条件下优先考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外语听力成绩高的考生。
5.对部分缺额专业,根据考生成绩和志愿情况进行调剂录取。对无法满足本人专业志愿,又不服从专业调剂者,学院予以退档。
6.男女比例设限:定向培养士官招生只录取夏季高考考生,招生男女数按技术兵种确定的数量执行,详见省教育厅正式公布的招生计划。非定向培养士官专业均无男女比例限制。
7.单独招生、综合评价和艺术类等招生工作执行相应的招生章程。
8.学院认同各省(市、自治区)对考生的加分政策,按省级招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加分提档、录取。
9.考生体检和专业限报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新生入学后进行体检复查,凡不符合录取条件或有舞弊行为的,取消其入学资格,一律予以退回。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

具体专业专业大类专业小类
区块链技术应用(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工业互联网应用(专科)装备制造自动化类
无人机测绘技术(专科)资源环境与安全测绘地理信息类
集成电路技术(专科)电子信息集成电路类
跨境电子商务(专科)财经商贸电子商务类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现代通信技术(专科)电子信息通信类
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专科)交通运输铁道运输类
智能控制技术(专科)装备制造自动化类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科)医药卫生健康管理与促进类
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科)交通运输水上运输类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科)装备制造自动化类
动漫制作技术(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建筑室内设计(专科)土木建筑建筑设计类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科)文化艺术艺术设计类
数字媒体技术(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云计算技术应用(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早期教育(专科)教育与体育教育类
无人机应用技术(专科)装备制造航空装备类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科)电子信息电子信息类
现代物流管理(专科)财经商贸物流类
商务管理(专科)财经商贸工商管理类
电子商务(专科)财经商贸电子商务类
大数据与会计(专科)财经商贸财务会计类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专科)电子信息通信类
应用电子技术(专科)电子信息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科)电子信息电子信息类
软件技术(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大数据技术(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工业互联网技术(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科)装备制造自动化类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科)装备制造自动化类
空中乘务(专科)交通运输航空运输类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科)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类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录取结果几天出来

大学录取结果一般需要14-30天公布,具体时间与录取批次、省份招考进度和高校类型密切相关。

录取结果公布时间的基本规律,高校录取结果公布周期主要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提前批(如强基计划、军事类院校):通常在高考结束后的7-10天内完成投档与结果公示;

本科批次:多数省份集中在高考后14-21天公布,部分省份因考生规模或政策差异可能延长至25天;

专科批次:一般在本科批次结束后15-30天内完成录取结果发布。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世界风筝之都、全国文明城市和部省共建职业教育高地中心城市——山东省潍坊市,是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教育部备案的省属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隶属于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是山东省创立最早、专业最全、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类高职院校。学校始建于1985年,原名为山东省潍坊电子工业学校,其前身为创办于1983年的潍坊市电子工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79年。1987年7月,学校更名为山东省信息工程学校,2002年7月独立升格为普通高等职业学校。

学校是教育部“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首批建设单位、部队军士人才培养定点院校和山东省“3+2”专本贯通培养院校,是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首批建设单位、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校建设单位和首批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院校,是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人才培养(公共实训)基地、国家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基地、工信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人才培养与评价基地和山东省“互联网+教育”应用研究基地、山东省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是首批山东省红色文化传承示范校、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节水型高校和山东省依法治理示范校试点院校,曾获“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连续7年被评为市级精神文明校园,2022年入围省级文明校园提名学校。

学校现有奎文和滨海2个校区,总占地76353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82997平方米,设有电子与通信系、软件与大数据系、数字媒体系、智能制造系、经济与管理系、现代服务系,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课教学部、士官学院和信锐学院等10个教学系部(院)。学校与2个本科院校开展3个专业的“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与12所中职学校开展20个专业点的“三二”连读中高职合作培养工作,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500余人。

学校遵循“以德立信、以技强信、以身守信、以信致远”的办学理念,秉承“厚德、立信、精技、通达”的校训,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打造了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和大思政工作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累计培养各类毕业生20000余人,毕业去向落实率持续稳定在96%以上,2023年获批省人社厅就业工作“绿灯”先进高校。

学校聚焦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智能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紧跟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服务新质生产力培育,建立与企业需求同链同行的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打造人才链紧扣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开设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软件技术、大数据技术、工业互联网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空中乘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等36个专业,打造了电子与通信、大数据与软件、智能制造、虚拟现实、智慧商贸和现代乘务等6个高水平专业群,拥有央财支持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群、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0个。

学校拥有一支教育观念新、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701人,中高级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0%以上,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120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384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77%以上,引育高层次博士人才12人,打造了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建设团队、名师工作室、省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等优秀教学团队14个。培育了全国技术能手2人、省级技术能手6人,省级教学名师、省级青年技能名师、省级优秀思政教师8人,潍坊市科创中国专家、潍坊市科技智库专家17人。

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牵头成立全国工业互联网安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全国产业链智改数转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成立山东省物联网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网络空间与信息安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虚拟现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了虚拟现实内容制作、网络空间安全、5G数字人才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4个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加入了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3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和30多个全国、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国网综能、联想、360、深信服、潍柴动力、歌尔、福田雷沃、中创、师创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建设了融媒体传播开发技术、智能互联应用2个省级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建设了数字乡村建设网络学院、综合能源服务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创新产业学院、山信—歌尔匠造产业学院和元宇宙产业学院,与88家企业共建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成了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基地和潍坊市智能康复设备工程研究中心,是全省唯一传感网应用开发证书全国师资培训基地,共开展32个“1+X”证书的认证考试,2022年学校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一批产教融合专业建设试点单位,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获评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专业和山东省产教融合示范性品牌专业。

学校坚持育训并举,对接国家战略,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学校强化数字人才培养平台基地建设,国家工信部依托学校建设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人才培养(公共实训)基地、国家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基地和工信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人才培养与评价基地,省工信厅依托学校建设华为(山东)ICT学院并完成二期签约,学校获批人社部第二批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培训机构、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山东省虚拟现实工种技术人员培养基地、山东省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与潍坊监狱共建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训基地,被潍坊市委确定为网络安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学校建立完善的社会培训服务机制,有7个省级培训资质和12个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招生资质,承办省工信厅、省人社厅等高级研修项目,举办山东省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诊断咨询师培训、工业互联网政企人才专题研修班、数字专员专场培训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专题技术沙龙等各级各类培训,累计培训超过19万人次,培训服务到款额累计超过9000万元。学校服务黄河国家重大战略和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参与全省技改项目,为中国食品谷、人民邮电出版社、青岛理工大学、潍柴集团、潍坊海洋发展集团等近40家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技术服务到款额累计超过300万元。对接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建立数字乡村建设网络学院,开展网络协会科技下乡、“互联网+技术”进乡村等活动,全力助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工程。

学校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校整体办赛水平和竞赛能力稳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截至目前,已承办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13项并连续2年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物联网技术应用”赛项。近年来,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赛事360余个,总计获奖700余项,其中国家级赛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31项,省级赛事获一、二等奖390余项。2023年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3个。

学校打造军士生培养品牌,建立起与新质战斗力相适应的军士人才培养模式。截至目前,已为陆军、空军、战略支援部队等培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等6个专业的入伍军士4300多名,学校定向培养军士年度招生计划、在校生规模和人才培养质量均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学校将持续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 “一三五五十”思路举措,抓内涵、提质量,强管理、谋发展,坚持科学治校、依法治校,坚持走有特色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建成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电子信息类高职院校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