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米高考 >内蒙高考 >内蒙大学介绍 >内蒙大学点评 >

2025年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录取规则及专业设置 录取结果一般几天出来

时间: 内蒙 大学点评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录取规则: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录取规则

八、录取规则:按照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执行。
1.按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实行公正、公平、择优录取的原则。录取过程中,自觉接受内蒙古自治区招生委员会、纪检监察部门、考生和社会监督。
2.外语语种要求:不限(受师资等办学条件限制,新生入学后外语课只开设英语教学,非英语语种考生谨慎填报)。
3.男女生比例不限。
4.身体健康状况要求:考生必须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
5.录取具体方式:
(1)我校按专业志愿清规则进行录取,即进档考生按照第一专业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排队录取。
(2)考生所报专业未能录取,若服从专业调剂,学校将调剂录取,若不服从专业调剂,做退档处理。
(3)我校无专业分数级差要求;
(4)对口美工设计类的考生,专业课成绩达到内蒙古自治区划定的专业课合格线后方可报考。采取专业志愿清的方式按文化课从高到低录取。我校承认其他院校的相应专业课成绩。
(5)投档成绩相同时,首先对招生文件中规定的政策性照顾考生进行优先录取;其次参照考生单科成绩,文科考生依次根据语文、文科综合、外语、文科数学单科成绩择优安排专业,理科考生依次根据理科数学、理科综合、语文、外语单科成绩择优安排专业;对口中职的考生,采取专业志愿清的方式按文化课从高到低录取,文化科相同依次比较高职数学、高职语文、高职英语、专业课综合单科成绩择优安排专业。
(6)我校原则上认可各省、自治区招生有关加分和优先录取的规定。
(7)学校成立由校领导、纪检、教务、教学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领导招生工作。教务处具体组织实施招生工作,负责招生日常工作。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

具体专业专业大类专业小类
区块链技术应用(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光伏工程技术(专科)能源动力与材料新能源发电工程类
录音技术与艺术(专科)新闻传播广播影视类
新能源装备技术(专科)装备制造机电设备类
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科)财经商贸电子商务类
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科)新闻传播广播影视类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科)装备制造自动化类
动漫制作技术(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数字媒体技术(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移动应用开发(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云计算技术应用(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科)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类
无人机应用技术(专科)装备制造航空装备类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科)电子信息电子信息类
人力资源管理(专科)公共管理与服务公共管理类
行政管理(专科)公共管理与服务公共管理类
现代物流管理(专科)财经商贸物流类
电子商务(专科)财经商贸电子商务类
市场营销(专科)财经商贸工商管理类
大数据与会计(专科)财经商贸财务会计类
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科)财经商贸财务会计类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专科)电子信息通信类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科)电子信息电子信息类
软件技术(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大数据技术(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汽车电子技术(专科)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类
工业互联网技术(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科)装备制造自动化类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科)装备制造自动化类
环境艺术设计(专科)文化艺术艺术设计类
园林技术(专科)农林牧渔林业类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录取结果几天出来

高考志愿填报后,录取结果一般在半个月到一个月内陆续公布,具体时间因省份、批次和院校而异。考生可通过省教育考试院官网、院校招生网等渠道查询,提前批最早可在7月上旬得知结果,而专科批次可能延迟至8月中旬。以下从时间节点、查询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展开说明。

各批次录取结果公布时间

1. 本科提前批(7月上旬至中旬)

本科提前批包含军事、公安、艺术类等特殊类型院校,录取进度较快。

2. 本科批(7月中旬至下旬)

普通本科批录取时间相对较长,一般需要20-25天。考生可在7月下旬通过省考试院官网查看结果。

3. 专科批次(7月下旬至8月中旬)

专科批次因报考人数较多,流程简化,部分省份可在5-7天内出结果,但偏远地区可能延迟至8月中旬。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公办高职院校,学校在2003年被评为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被评为教育部首批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2015年获批中央电教馆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2021年获评自治区高职院校“数字校园标杆学校”建设单位,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就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中国教育创新示范单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工作“星级示范校”,是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自治区优质高等职业院校、自治区“双高计划”建设单位。

学校位于青城呼和浩特市,占地788亩,建筑面积25.91万平方米,现有总资产11.65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04亿元,藏书75.7万册,电子资源69T,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无线网络覆盖全校。校园环境现代开放,校风学风严谨求实,多次荣获“文明校园”称号。

学校秉持“立德、力行、精技、兢业”的校训,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和自治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求,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专业建设的区域特色、行业特色和学校特色。学校现有专业33个,涵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安全、财经商贸等,有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央财支持建设专业1个,自治区品牌专业10个,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2个。围绕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对接区域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专业群。建成自治区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课程教学资源库1个,获批自治区精品课程22门,建设自治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现有教职工541人,其中在编在岗职工431人,校内聘用人员110人。正高级职称22人(二级教授1人),副高级129人,硕士以上学位270人,博士研究生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各1人,黄炎培奖5人,“草原英才”工程高技能人才团队1个。自治区级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19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13个。

学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教学中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灵活性。注重教学实习实训环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操技能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扬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学校建有设备优良的校内实验实训室147个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87个,央财支持实训基地3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大数据专业)1个,自治区大数据教育实践培训基地1个,自治区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1个,新工科ICT信息服务技术中心1个,1个实训基地成功获批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训项目”,与内蒙古TCL公司、内蒙古创维公司等企业共建“校中厂”6个、“厂中校”“园中校”7个,形成34个校企合作项目,共建2个产业学院、3个工匠工坊,与五环信元公司共建第一批自治区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与自治区团委共同创建了内蒙古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入驻学生创业团队31个,孵化注册企业8家,是21个1+X证书试点单位。

学校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己任,为自治区信息产业发展培养大量云计算、物联网、动漫制作、大数据等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学生毕业后就业前景广,动手能力强,能够迅速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贡献力量。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能够广泛在华为、海尔、联想、中软、中国移动、CISCO、360、浪潮等世界500强企业和自治区行政事业单位就业。

学校立足自治区经济发展,围绕企事业单位需求,做好专业技术培训,为社会培养信息类应用型人才。近年来,积极承办伊利集团、国家电网等大型企业各类培训。作为自治区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中标单位,承担“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合作”培训项目。培训课程丰富,内容契合实际需求,广受好评。为电子科技大学设立的呼和浩特学习中心,开展成人网络教育高中起点本科、专科起点本科层次教育,共开设专业17个。

学校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匈牙利、德国等多个国家的高校广泛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引进优质资源,积极选派教师、学生出国研修访学,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经验,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与蒙古、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的高校广泛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教师和学生提供短期研修和交流机会。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学校国际化发展进程,在互学互鉴、交流交融中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2022年,学校入选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SGAVE)”试点院校,通过项目建设,借鉴德国等欧洲国家“双元制”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努力推动构建具有国际水平的职业教育体系 。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思想,认真学习领会**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扬“艰苦创业、勤俭办学、勠力同心、奋勇争先”的精神,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推动教育教学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