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米高考 >大学介绍 >大学点评 >

2025年丽江师范学院录取规则及专业设置 录取结果一般几天出来

时间: 大学点评

丽江师范学院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丽江师范学院录取规则:

丽江师范学院录取规则

四、录取要求、录取规则
(一)报名、考试、填报志愿——按各省招办的统一规定执行。
(二)报考艺术、体育类专业的考生必须参加并通过由省招办统一组织的专业考试。
(三)录取: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招生政策,认真贯彻实施“阳光工程”,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接受纪委的监督。
(四)外语语种除英语专业外,其余专业(类)均无外语应试语种要求,但入学后的教学中涉及外语时均使用英语。
(五)各专业不限男女生比例。身体健康状况的要求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执行。
(六)对同一志愿的考生,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按文化(专业)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具体录取规则为:
1. 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和生源省(市、自治区)的相关规定,包括加分或降分等政策,以考生的投档分(高考分加照顾分)进行录取。
2. 尊重考生的专业志愿。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采用专业志愿优先方式。第一志愿专业落选,再根据考生成绩和意愿按参考志愿顺序录取。各志愿间不设“分数级差”。若考生投档成绩相同时,优先录取高考成绩(不含政策性加分)高者;若考生高考成绩(不含政策性加分)也相同时,依次按语文、数学、外语、综合成绩的顺序比较,如高考语文成绩相同,则再比较高考数学成绩,以此类推直至区分出高低为止,高者优先录取。
3. 艺术类专业和体育类专业,在体检、文化考试与专业考试成绩合格的前提下,按专业分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择优录取,若专业成绩相同,优先录取文化成绩较高的考生。
4. 志愿调剂或退档处理办法,如考生所报专业志愿均未能录取,对服从调剂者,调剂到未录满专业;对不服从调剂者,作退档处理。
5. 其它招生要求和录取规则按各省招考办公布的招生章程的有关规定执行。
6. 我校预录取的考生,经省招考办审定后,学校按考生所填写地址寄发录取通知书。考生凭录取通知书和身份证办理相关入学手续。不能按时报到的已录取考生,应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经同意方可延期报到,对未经学校同意逾期不报到的考生,视为自行放弃入学资格。以虚报、隐瞒、欺骗等违规手段取得录取资格的考生,一经查出,取消入学资格,若已取得学籍的取消学籍。

丽江师范学院专业设置

具体专业专业大类专业小类
美术学(本科)艺术学美术学类
生物科学(本科)理学生物科学类
英语(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体育教育(本科)教育学体育学类
小学教育(本科)教育学教育学类
健身指导与管理(专科)教育与体育体育类
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科)食品药品与粮食食品类
工艺美术品设计(专科)文化艺术艺术设计类
小学教育(专科)教育与体育教育类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科)电子信息电子信息类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科)新闻传播广播影视类
音乐表演(专科)文化艺术表演艺术类
运动训练(专科)教育与体育体育类
现代教育技术(专科)教育与体育教育类
学前教育(专科)教育与体育教育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专科)教育与体育教育类
体育教育(专科)教育与体育教育类
美术教育(专科)教育与体育教育类
音乐教育(专科)教育与体育教育类
小学科学教育(专科)教育与体育教育类
小学英语教育(专科)教育与体育教育类
小学数学教育(专科)教育与体育教育类
小学语文教育(专科)教育与体育教育类
现代文秘(专科)公共管理与服务文秘类
旅游英语(专科)教育与体育语言类
应用英语(专科)教育与体育语言类
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科)旅游旅游类
旅游管理(专科)旅游旅游类
现代物流管理(专科)财经商贸物流类
电子商务(专科)财经商贸电子商务类
大数据与会计(专科)财经商贸财务会计类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供用电技术(专科)能源动力与材料电力技术类
园艺技术(专科)农林牧渔农业类

丽江师范学院录取结果几天出来

大学志愿填报后,录取结果一般在10-15天内可查询,不同批次、地区和院校的具体时间有所差异

1、录取结果查询时间差异

录取批次决定查询周期。高考录取按批次进行(如提前批、本科批、专科批),各批次填报与录取时间不同。例如,强基计划录取结果可能在一周内公布,而本科普通批通常需10-15天。

2、省份和招生政策影响进度。不同省份的录取进度受考生数量、招录流程复杂度影响,例如人口大省的本科批结果可能晚于其他省份1-2天。2025年起全国多地实施新高考政策,合并录取批次后,部分省份的查询时间可能相对集中。

丽江师范学院简介

丽江师范学院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滇西北唯一省属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学校。
学校始于1906年丽江府中学堂师范简易科,1913年改设省立第六师范学校,1942年创办国立丽江师范学校,1956年创建丽江师范学校,1968年更名丽江地区师范学校,1995年再更名为丽江民族师范学校;1978年开设丽江师专班,1984年在丽江师专班基础上建立丽江教育学院;2001年丽江教育学院与丽江民族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新的丽江教育学院;2006年丽江教育学院改制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4年5月31日教育部同意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基础设置丽江师范学院。历经118年的办学实践,学校形成了“百年师范教育传统深厚、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示范显著、服务滇西北发展卓有成效”的办学特色,为滇西北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和谐稳定、基础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占地面积965.68亩,校舍总建筑面积31.21万平方米,另有非产权独立使用面积4.00万平方米。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等12个学院,其中教学实体型学院10个。建有一支信念坚定、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比超过60%。荣获云岭学者、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省级人才称号5人,获市级人才称号29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云南省师德标兵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教师20余人。建有附属幼儿园2所、附属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1所、附属高中2所,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141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2个。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070.24万元。有馆藏纸质图书96.81万册,生均109.54册;另有电子图书18.49万册。
学校建校以来培养了6万余名各类人才,涌现出了“七一勋章”获得者、燃灯校长张桂梅等一批杰出校友,培养了4万余名以杰出长期扎根基层的中小幼教师,被誉为“滇西北教师的摇篮”;累计有近万名毕业生成为滇西北三州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司企业的中坚骨干,为助力地方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现开设有小学教育、体育教育、英语、生物科学、美术学等5个本科专业,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34个专科专业。2018年以来,学生在省级及以上竞赛获奖756项,专科生升本率持续向好,最高达76.42%,2018-2023年毕业生年终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5.75%以上。
2018年以来,学校新增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级科研平台2个,成立“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学技术协会”。新增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7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43项,累计项目经费1021万元;公开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24篇;出版学术著作51部;获授权专利97项,被党委政府、行业产业采纳咨询报告309份;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获奖50项。
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滇西北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服务滇西北基础教育发展,促进教育振兴乡村和乡村教育振兴,建有全国人文与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基地、云南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丽江市张桂梅师德教育馆等;设立“丽江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基地”,培训滇西北中小幼教师达7万余人次。服务滇西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培养培训了1万余名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学校成功获批“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建有丽江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服务滇西北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建有滇西北民族艺术传承基地,在纳西族东巴文化传承创新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探索和形成了教师、课程、教材、科研、学生“五位一体”的传承体系 。
学校扎根丽江办大学,完善“校地共建、城校共生”协同育人机制。2020年10月在教育部的协调下,学校被列入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携手南京晓庄学院、长沙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组团式”对口支援的高校,探索形成“1+3+1”的对口支援模式。2022年4月学校被列入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院校,以“1+M+N”的组团形式,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上海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参与,共同支持学校高质量发展提升。叠加两个项目,探索形成了“1+5+3+1”的协同提质模式,整体提升学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通过拓展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深化产教产学融合,服务地方发展,服务学生发展。服务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积极与菲律宾、泰国、缅甸等国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
学校始终坚持以**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扎根丽江,立足滇西北,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融入一带一路”的办学定位。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夯实师范类专业主体地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重点培养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云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努力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