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赣南师范大学录取规则及专业设置 录取结果一般几天出来
赣南师范大学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赣南师范大学录取规则:
赣南师范大学录取规则
赣南师范大学专业设置
具体专业 | 专业大类 | 专业小类 |
智慧农业(本科) | 农学 | 植物生产类 |
区块链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产品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应用统计学(本科) | 理学 | 统计学类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科) | 理学 | 地理科学类 |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地理信息科学(本科) | 理学 | 地理科学类 |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商务英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美术学(本科) | 艺术学 | 美术学类 |
广播电视编导(本科)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音乐学(本科) | 艺术学 | 音乐与舞蹈学类 |
舞蹈学(本科) | 艺术学 | 音乐与舞蹈学类 |
动画(本科)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园艺(本科) | 农学 | 植物生产类 |
数字媒体艺术(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历史学(本科) | 历史学 | 历史学类 |
环境科学(本科) | 工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材料化学(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地理科学(本科) | 理学 | 地理科学类 |
生物科学(本科) | 理学 | 生物科学类 |
化学(本科) | 理学 | 化学类 |
应用化学(本科) | 理学 | 化学类 |
物理学(本科) | 理学 | 物理学类 |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 | 理学 | 数学类 |
应用心理学(本科) | 理学 | 心理学类 |
英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日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翻译(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旅游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旅游管理类 |
市场营销(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汉语言文学(本科)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新闻学(本科)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体育教育(本科) | 教育学 | 体育学类 |
教育学(本科) | 教育学 | 教育学类 |
教育技术学(本科) | 教育学 | 教育学类 |
学前教育(本科) | 教育学 | 教育学类 |
小学教育(本科) | 教育学 | 教育学类 |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 | 法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
社会学(本科) | 法学 | 社会学类 |
社会工作(本科) | 法学 | 社会学类 |
法学(本科) | 法学 | 法学类 |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 | 经济学 | 经济与贸易类 |
金融学(本科) | 经济学 | 金融学类 |
会计学(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赣南师范大学录取结果几天出来
高考录取结果公布时间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具体时间因省份、录取批次而异,本科批通常在7月中下旬公布,考生可通过省级教育考试院官网查询
高考录取结果公布时间规律
高考录取结果公布遵循分批次原则。全国各省份录取批次可分为提前批(含强基计划、专项计划等)、本科批(包含普通本科批、特殊类型招生)、专科批,时间跨度为7月上旬至8月中旬:
提前批录取结果:通常在高考成绩公布后10-15天陆续公布,包含军事类、艺术类、公费师范生等特殊类型招生;
本科普通批:多数省份集中在7月15日-30日开放查询,重点大学录取结果多在中旬后段公布;
专科批录取结果:一般于8月1日-20日发布,部分省份可能延迟至8月底。
赣南师范大学简介
赣南师范大学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是江西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江西省公费师范生培养高校,被列为教育部对口支援高校、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院校。
学校创办于1958年6月,时为赣南师范专科学校。1984年更名为赣南师范学院,升格为省属本科院校。200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6年3月更名为赣南师范大学。
学校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域副中心城市——赣州。现有蓉江、章贡、白塔(大学科技园)3个校区,占地2200余亩。设有18个教学单位、1所独立学院、1所附属中学、2所附属小学、1所附属幼儿园。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1800余人,其中研究生2400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10余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人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20余人,“双聘”院士3人。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涌现出“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一批先进典型。
学校逐步形成以教师教育学科为底色、文理基础学科为骨干、文理管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现有涵盖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59个本科专业,其中29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17个列入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范围的师范专业全部通过第二级认证。学校是江西省“十四五”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重点建设高校,设有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化学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园艺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入选省“十四五”双一流潜力学科。
学校获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和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有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获教育部首批“四新”建设项目2个、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2个、教育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个、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1个、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案例24个。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9门。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8项、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
学校有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21个省级科研平台,创办了全国高校首个专门研究红色文化的学术刊物《红色文化学刊》。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100余项,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在中央苏区研究、红色文化研究、客家文化研究、阳明文化研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竹基新材料技术研究、家具设计等领域形成了显著特色。
学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高级人才,先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8万余名合格人才,被誉为“红土地上人民教师的摇篮”。用人单位给予历届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肯定性评价。在校学生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团体一等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伦敦残奥会金牌等国际国内重大奖励。
学校高度重视开放办学和社会服务,入选江西省高校与县域基础教育协同提质行动联盟高校,依托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赣州中心、江西省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基地等平台,对口帮扶赣县区等多个县(市、区)基础教育,大力支持地方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学校脐橙现代产业学院、家居现代产业学院分别获批江西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重点、培育项目并相继在信丰县和南康区建成落地,有力服务赣南脐橙和家具产业发展。与美国、俄罗斯、法国、泰国等10余个国家的有关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与俄罗斯奔萨国立大学合作举办了江西省首个音乐学专业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立了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新加坡研究中心”。承建了我国在西非的首个孔子学院——塞拉利昂大学孔子学院,被评为“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现有招收来自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孟加拉国等20余个国家的国际学生200余人 。
学校始终秉持“扎根红土、潜心育人”的办学传统,秉承“崇德、尚学、求实、创新”的校风,培育形成了以“多谋思变、同心创业、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追求卓越”为基本内涵的赣师人特有的“精气神”文化。2017年11月,学校作为全省唯一高校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学校大力弘扬伟大的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推进红色基因传承,获批全国首批红色文化弘扬基地、全省首届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当前,全校上下正以**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学校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部署要求,坚守“立足赣南、服务江西、辐射周边、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办学定位,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践行“以生为本、以师为尊、以教为荣”三大理念,勇担“引领区域教师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助推赣南苏区振兴、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四大使命,深入实施“学术立校、特色发展、开放合作”三大战略,突出“强化教师教育、建设一流学科、深化社会服务”三项重点,强化“人才队伍、内部治理、综合服务、精神文化”四个保障,以争创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为总抓手,踔厉奋发、攻坚克难,弘扬精气神,奋进新征程,为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高水平师范大学而团结奋斗!